主题: 道教圣地撩池洼

  • 风信子
楼主回复
  • 阅读:5085
  • 回复:0
  • 发表于:2011/9/19 15:08:28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三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撩池洼古庙在嵯峨乡寨子村西两里多远的嵯峨山东麓峪建。嵯峨山则在泾阳、三原、淳化三县交界处,西南归泾阳,西北属淳化,东北为三原所辖,山之主峰1422米,总面积约500多平方公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史记》有“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驭龙升天”的记载;明代著名学者三原马理(谿田)在《陕西通志》中亦记述有“三原县上古为黄帝铸鼎之地。”“嵯峨山在(三原)县城西北四十里,古名荆山。……山有五峰,秀丽如笔架形,故又名笔架山。史载黄帝铸鼎于荆山……帝时名荆山。”嵯峨山因黄帝而名闻遐迩。此山不仅是景色秀丽崖势险峻的自然名山,亦因黄帝铸鼎、老子讲经、鬼谷子授徒、悟空取经、唐修帝陵及多处先民遗址而成为关中历史文化名山;更因古老黄道文化的熏陶,先成为道教名山,继而成为佛家名山。华山道教协会居士三原程金龙先生著文于县政协刊印的《关中名山——嵯峨山》一书,论及此山为道佛名山圣地,其资料翔实,有根有据。
      笔者多年在地方人文历史的探研过程中,发现嵯峨山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就是有名的道教圣地,唐代时又成为佛教圣地,道佛相睦,和谐共存,其信徒遍及西至咸阳,南到高陵,东趋富平、临潼,北及同官(今铜川)包括泾、三、淳在内的渭北十数县,成为众多善男信女朝圣膜拜之地,人数多时有两三万之众,来来去去,络绎不绝。笔者儿时就喜登山逛庙会,采摘野果吃。上得山去,但见山之五峰,峰峰有庙,坡坪有观,松柏掩映,蔚为壮观。尤其是撩池洼古庙,每逢农历七月十二日,信神的男女老幼爬山涉水的从四面八方来到这林草茂盛野花争艳的圣地,有的烧香磕头,有的焚纸还愿;有的拜神学经,有的走亲访友;有的爬山登高,有的深林探幽;有的藉会相亲,有的祷告隐私,不一而足。庙会期间,请有戏班唱大戏外,还有各种杂耍和算卦的,看相的,抡刀的,卖当的,卖风味小吃,卖山货土产的,杂其山间空地和路边。整个峪间林中,烟雾缭绕,……弦声阵阵,人声沸扬,热闹非凡。年年七月十二如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其时强调“破除迷信”,“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当时的洪水公社决定拆除这里的庙宇,将木料砖瓦运到公社驻地洪水村扩建洪水小学,从此庙会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寨子村和附近一些信奉道教(神)的群众,捐款修起了三间砖木结构的庙堂,重塑起九天娘娘全身供奉。前不久,笔者为了探研,又重访了寂静的撩池洼。但见峪间草木葱盛,新修的庙堂孤零零耸立在半坡草坪之上,九天圣母朝东南慈祥的凝视着,似乎期待着七月十二的香火。遗憾的是“三原八景”之一的“天齐灵湫的撩池洼,两处水洼中的“神水”,虽未干涸,但也流不出多少了,充其量可解膜拜神灵人们之渴吧。
      为什么撩池洼庙会要供奉“九天圣母”呢?这不得不提“圣母撩水在池洼”的美好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嵯峨山火龙打败了水龙,使这里山成秃山,地成干地,老百姓日子过得极苦,连吃的水都要到十里外的清河用桶挑,畜用背驮。有一年农历七月十二,传说为人头鸟身的九天玄女,亦称九天娘娘,她是圣母原君的弟子,黄帝之师。曾经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实现了华夏统一。且说九天娘娘来到这里查看人间生活,见到的人个个面黄肌瘦,遂起恻隐之心,即用衣襟取来圣水洒在穷山坳。从此,这里就有了多股清泉,树木花草也慢慢长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转。娘娘行走时,路畔的酸枣刺划破了她的衣衫和肌肤,流下的血染红了这里的土壤。气得她折断了酸枣扔到地上,但酸枣却见土慢慢发芽长起来了,只是枣刺朝下了。人们为了感谢九天圣母的恩德,就把这个山沟叫做“撩池洼”,并盖起了庙宇,塑起圣母金身,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起,过庙会三天,谓之“还愿”。这便是撩池洼道教圣地——九天圣母庙会的来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嵯峨山道佛圣地,尤其是撩池洼古庙会是集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文物旅游等诸多功能的大项目,如能继续开发,必将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