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落落
楼主回复
  • 阅读:243891
  • 回复:0
  • 发表于:2014/3/2 9:25:01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三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不能不慨叹当今人与人之间的通讯真是太便捷了,微信、微博、聊天软件应有尽有,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朋友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情,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家人“面对面”地交流。如此便利的交流方式,如此迅速的信息传递,有没有拉近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事实上是没有,甚至可以说,通讯便捷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心却更加的疏远了。
更多的时间里,我们宁愿躲在家里通过手机看朋友们的动态,也不愿意走出去越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表面上看,我们足不出户也掌握了每一个朋友的讯息,而且还可以不时跟朋友搭讪几句,似乎是拉近了和每一个人的距离。事实上,这种网上沟通的沟通效果却是有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仔细思考一下就不难明白,网络沟通除了有一些图片信息外,多数都是文字信息,这样靠文字的沟通只能算是语言沟通。而有的研究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非语言沟通,其中55%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和形体姿态进行信息传递的,38%靠音调来完成信息传递。网络上的文字交流甚至于语音、视频交流,在非语言沟通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这就是网络沟通效果有限的重要原因。
抛开那些科学研究的数据不说,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写字十万言,不如传情眉宇间。可以说,人是感觉性的动物,情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于语言或者文字,来自于彼此的感觉。我们与朋友之间的文字交流再多,也比不上一起逛逛街、见面聊聊天来的亲密。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应该定期约会朋友才能进一步增进彼此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彼此的友谊。
不过,若说感情变淡,只是因为通讯更便捷,那也太片面。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心理投射。
所谓的投射,就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想法放在别人的身上,比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你,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对方的行为举止也像是喜欢你的样子,而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他的某些话语你就会理解为对你的攻击,进而更讨厌此人。当然,产生投射的前提条件就是信息模糊,也就是背景信息越不清楚我们越容易产生投射,想当年日本核爆炸后引发的国人恐慌那件事情,因为我们不知道其危害到底多大,信息不清楚,我们就容易把内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这件事上,引发与“抢盐”类似的举动。
手机、电话的语言交流尤其是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我们对对方所处环境、谈话的背景等信息都不是很清楚,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心理投射给对方,就会想当然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这可以看作是在无法获取非语言信息时,人们出于习惯,或是理解信息的必要手段,不得不对这些信息“脑补”,于是就产生了偏差。
“我的声音在笑,泪在飘,电话那头的你可知道?”,梁静茹的《听不到》恰好写出了非语言信息的丢失情况。隔着电话,方便的是隐藏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彼此更加亲近。这样的丢失假如是见面交流,丢失就会少很多。彼此有误解的,可能对方的一个微笑,就完全消除了你的误解。鲁迅先生说:“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要想促进交流,化解矛盾,还是要“相逢”才可以。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抛弃现在便利的交流方式,网络、手机该用的还是要用,只是想提醒朋友们,不要完全依赖于这些交流方式,而是要找时间和朋友们见见面,多参与一些活动,更有利于拉近彼此的心。
  
""